谁能想到,诸葛亮的去世竟成为了魏延命运的开始郴州股票配资,随着他生命的倒计时悄然展开。这种结局,不仅是历史的一个意外,甚至连诸葛亮自己也未曾预料。他在蜀汉的北伐战线上,正计划将这场战争长期化,甚至已在前线安排了屯田,准备为战事长期运作。然而,命运却没有给他太多时间,诸葛亮因病重,最终未能完成他的北伐宏图。就在第五次北伐的军中,他静静地辞世,留下了一段未竟的事业。
临终前,诸葛亮处心积虑地安排了自己的后事。最重要的是,他明确指定了接班人——蒋琬与费祎,并且细心部署了军队的未来行动。他将军队指挥权交给了杨仪,并特别安排魏延断后,姜维负责次序。诸葛亮叮嘱道: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,不必理会他,军队可自行撤退。诸葛亮的这些安排看似稳妥,但谁能预料,魏延竟然会在关键时刻挑战这些安排,最终自掘坟墓。
展开剩余77%随着诸葛亮的去世,杨仪准备开始撤退,然而他深知魏延脾气暴躁,难以琢磨他是否会服从命令。于是,他派费祎前去打探魏延的动向。魏延的回答让人吃惊:“丞相已死,但我魏延仍在,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就让国家大事荒废?我魏延岂能被杨仪指挥,怎么能做那个断后的角色?”这一话一出,魏延的抗命之心完全暴露无遗,显然他早已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,甚至包括生前威望如日中天的诸葛亮,魏延一直不满诸葛亮对他的管束,只是碍于诸葛亮的权威,才未曾公开反抗。
得知魏延的态度后,杨仪感到十分头疼,但也知道这场撤退难以避免冲突。他决定让姜维担任断后任务,而魏延的反应果然如预料般激烈。他急忙调动部队,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前面,并在栈道上放火烧毁,企图给杨仪制造难题。这一举动,无疑是直接对友军的攻击,魏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发泄心中的怒火,给杨仪一个难堪的局面。然而,这也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困扰——栈道被毁,军队的撤退陷入了混乱,必须寻找新的路径。
若是司马懿此时发起追击,杨仪的大军可能会面临灭顶之灾。幸运的是,司马懿并未立刻行动。杨仪随后向朝廷呈报魏延的叛乱,而魏延亦不甘示弱,将杨仪告上朝廷,指控他谋反。刘禅面对这两份互相指控的奏书,陷入了困惑,要求身边的大臣给出明确意见。董允和蒋琬认为魏延心怀叛意,断定杨仪不会背叛。然而,魏延的行径无疑已在朝廷中引起了足够的关注和疑虑。
在南谷口,魏延的行为更是放肆。他指挥军队准备与杨仪的部队交战,甚至摆开阵势,显示出明显的叛逆倾向。王平此时率兵出战,面对魏延的军队,他不禁喊道:“丞相尸骨未寒,你们怎么敢反叛!”魏延的部队在王平的呼喊下瞬间崩溃,原本士气低落的魏延军队纷纷散开,魏延顿时陷入困境,无法继续进行战争。无奈之下,他带着亲信逃走,结果被马岱追击,最终在逃亡途中被杀。
魏延的死,究竟是谁的错?有历史学者认为,诸葛亮也应为魏延的死负责。因为他明知道魏延与杨仪之间的矛盾,依然将军权交给了杨仪,这无疑是给魏延留下了反叛的空间。而我认为,诸葛亮当时无奈之下做出了最合适的选择——魏延虽然勇猛,但他脾气暴躁、控制欲强,若让他持兵权,恐怕难以抑制他的野心,结果也许会是更大的灾难。
魏延的死,可以说是他自己咎由自取。尽管他有能力,但他的暴躁与不服从命令,最终导致了自己走上了不归路。若是他能服从命令,按照诸葛亮的安排行事,或许结局会不同。然而,他的性格和过去的纵容最终成了他致命的弱点,自己的一系列错误行为,逐步将他推向了死路一条。魏延的结局,不仅是他自己的悲剧,也是蜀汉朝廷的一次深刻教训。
总的来说,魏延的死,部分是因为他自身的性格问题,部分也是因为诸葛亮和刘备等人的纵容。他从年轻时就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,但性格中的高傲与固执使得他最终未能走上正确的道路。就像关羽一样,魏延继承了关羽的骄傲与冲动,却缺乏关羽那样的政治智慧与判断力,最终走向了作死的道路。
发布于:天津市